卡社山、加年端稜線縱走 (四) 加年端下切丹大林道 – 遺世獨立 關門古道西段探險前傳
年假的尾聲,我們一行五人告別了美麗的加年端山大草原,以及清幽的黑水塘營地,我們沿著加年端山南側的稜線探路下切,準備回到丹大林道。
原本是抱持著這趟行程已經結束的心情,準備回到丹大林道去吸塵土廢氣了,但沒想到真正美麗的風景還在前面等著我們。
我們才從營地出發開始下切沒多久,就看到稜線上長滿了栓皮櫟,看起來是栓皮櫟純林。冬季所有樹葉都掉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木們站立在山坡上。這是一整片的落葉純林,這樣的景致好像只有在溫帶國家可以看到,轉眼間好像來到不同的世界一般。
——小抱怨一下——
之前在Twitter上看到日本網友的一則推文,是奧多摩一代的山景,跟這邊長得超像。但我不會說這裡是”台版xxxx”什麼的,台灣就是台灣,不需要在台灣到處找跟國外很相似的風景,在冠上”台版奧多摩”等不倫不類的名字 (抱怨結束)
丹大林道沿著溪谷徜徉於中央山脈深處。雖然林道又臭又長,走到真的快讓人失智的感覺。但其實靜下心來欣賞丹大溪谷的風景,每個彎道可以看到的山景都不同,這未嘗不是一刻享受。
平時在山下盯著電腦工作,總是渴望可以再回到山上的日字快點到來,那在山上的時刻更應該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那麼踢一踢林道也不例外(沒錢錢找丹大機車連的精神勝利法XD)
轉換個心境,現省13000NTD
沿著丹大林道慢慢踢出來,沿線還可以回顧這兩天來走過的山稜,拉夫朗山、拉夫朗大崩地、西北峰,一路走回三分所,轉個彎後可以見到卡社山。這短短兩天的登山行程,卻讓人回味無窮,勝過許多百岳縱走路線。
過去總是想著要衝百岳數,但現在回想起來,以前的心態真的很幼稚,百岳登頂的一刻,確實是感動,一是美景,二是挑戰了自己的極限,然而這次在卡社山稜望向玉山山脈、干卓萬山塊、南三段群峰,身處於乾爽舒適的落葉林中,溫度適中,和煦陽光,不用忍受百岳稜線上的寒風刺骨或是高海拔的強烈紫外線摧殘表皮細胞,而是可以悠悠哉哉的走在森林中,與自然對話,也跟自己對話…。調適好步調後等待下次再出發。
卡社山-加年端山稜線縱走 圖文紀錄
(三) 前往加年端
由拉夫朗山繼續向東行,更深入中央山脈深處,前往加年端山。此處可遠眺整段南三段稜線群峰,由關門北山開始向南延伸向丹大山的大南三線,並延伸向內嶺爾山-東巒大山的東郡橫斷,盡收眼底。
加年端下切丹大林道 – 遺世獨立
告別了加年端山,我們回到黑水塘營地收拾行李,整裝出發,從加年端山南側的山坡下切。
翻過了昨天我們看夕陽的枯黃蕨海,沿著稜線準備下切。不久,發現到整條稜線是栓皮櫟純林。
由稜線上向北方望去還可以看到昨天經過的拉夫朗山,從山頂開始一整片崩壁傾瀉向下直通丹大溪谷。我們昨天走在瘦稜上還感覺不出來,但從這邊看拉夫朗山氣勢不凡。
視線由拉夫朗山開始往南帶,早晨的治茆山以及玉山山脈主稜上的山頭輪廓更顯得立體。
準備從此處開始下切,稜線上沒有路跡,我們抓著方向向下切。
出現了一整片的栓皮櫟純林。
這條稜線為寬稜,沒有路跡,行徑時必須要一直確認方向。需要有地圖判位的能力,地圖是一定不能少的東西,不論是紙本地圖或電子地圖。
換一個角度,從這裡再次向北望去,除了可以看到剛剛的拉夫朗山大崩壁,還可以清楚看到整條濁水溪谷,遠方丹大溪於合流坪匯流入濁水溪後進入水里的方向。
下降一段距離後,可從稜線北方幾處缺口,看見丹大林道。
這條稜線上也有幾處石板駁坎遺跡,推測這裡以前應該也有布農族先民於此開墾,但從日治時期的地圖來看,我們這個位置並沒有備標註為部落,看來有可以是耕地的駁坎。
隨著高度下降,我們越來越接近丹大林道了。丹大林道上方一點的台電鳳林–明潭線沿途的電塔,是為我們指引方向的明燈。
寬稜於此一分為二,偏向西方一點的支稜走過去可見一處大草坡,山坡上全是枯黃的蕨類,台電保線路就在下方了,這邊可以看到草坡上有幾堆奇怪的圓形石堆,爬了這麼多山,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人造物的遺跡,我們放下重裝下去一探究竟。
這些神祕石堆的下方一點點就是台電的保線路了,但這些石堆看起來不像是近代台電保線工程用的東西,但又查不到文獻記錄說布農族部落以前會有這類建築工法。
後來有在古道研究相關的社團問到,這片山坡應該是以前的耕地。整地時清出來的石頭蒐集起來,疊成圓柱狀用來標註耕地範圍的界線。土地界碑的概念(不知道正不正確? 有其他資訊的話還麻煩補充XD)
這裡是一片清幽且充滿故事的山徑。底下不遠處就是登山客熙來攘往的丹大林道了,多數人甚至寧可花大錢搭車快速通過丹大林道,直達七彩湖打卡去了。但卻忘了慢慢品味一下這一片山徑的美。
繼續向下行,離開了剛剛的神祕石堆耕地區,我們上背起程,往寬稜分叉點像東支稜前行,這一條支稜坡度比較緩,比較好接上丹大林道。
接上支稜,已經非常接近丹大林道了。
台電電塔,為我們指引回家的方向。
接近丹大林上方的氣象站,這裡有一處類似家屋的駁坎。
從家屋遺址回望整片山坡以及稜線,我們剛剛從稜線上方的加年端山一路走下來,欣賞了一整片栓皮櫟純林,還找到一片耕地遺址。今天原本只是回家的交通天,但卻收穫滿滿。
看到這座中央氣象局的自動雨量站,下方不遠處就是丹大林道了。
接上丹大林道。 加年端部落告示牌。
接上丹大林道後,就是一片坦途了,回望我們今天走下來的山徑。
丹大林道以前長期處於封閉的狀態,對我來說,這是一片神秘的山域,丹大處於台灣的心臟地帶,也是濁水溪的發源地之一。
徜徉於中央山脈的深處,從這邊還要踢十幾公里長的林道才能走回二分所。部分人可能會選擇花錢搭車快速通過丹大林道。不過走走林道也可以慢慢品味這片山區的風景。
2021年農曆年初五,我們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卡社山-加年端山小縱走路線,天氣都很好,還稍稍體驗了一下關門古道,沿線看到了許多布農族先民的部落遺跡,也激起了我對關門古道的好奇心,不過要走完關門古道全段,恐怕需要花費不少時間…,短期內還是分段走一走淺山地帶的部分就好了XD。這是一趟很不一樣的登山行程,為的不是山角點,也不是百岳。沿途各處都有可以細細品味的風景。這次掌握了牛年年假的尾巴,希望今年每一隊也都可以跟這趟行程一樣美好。